“2025年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人工智能’双学位专业的录取分数较普通‘大气科学类’专业高出至少10分,已成为我校热门专业之一。”招生结束,新学期即将开始,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物理与化学系系主任樊琦向深圳市气象局分享了这一“喜讯”。喜讯背后,是深圳市气象局与中山大学携手打造“智慧大气”产学研协同高地的战略布局。
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先进的预报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撑不可或缺。打造局校合作共同体,正是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密匙。早在2023年,深圳市气象局就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开展了交流。同年10月,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和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率队赴深圳市气象局调研,双方就强化气候观测、提升科研能力、推动预警预报向更快、更准、更早、更细发展,以及深化局校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气象人才培养与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时,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将深圳市气象局列为该院五个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之一,明确双方将携手打造局校合作、科教融合、政产学研用结合的示范标杆。
方向既定,实干为要。2024年,深圳市气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多次前往中山大学,具体协商局校共建事宜,推动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今年4月19日,中山大学“智慧大气”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正式启动,宣布设立“大气科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实践区,首批经申请和考试选拔的20名优秀学生也在启动仪式上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该交叉学科实验区采用联合教研室模式开展教学。师资团队不仅包括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具有交叉背景的骨干教师及相关基础课程教师,还有来自深圳市气象局等气象业务单位、从事人工智能应用模型研发的首席专家们。
深圳市气象局科技与数据管理处处长刘东华应邀出席实验区启动仪式。他表示,深圳市气象局将为实验区提供高价值历史数据集、实习岗位和联合课题资源,共同构建“课堂学理论、企业练技能、场景验成果”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7月2日,深圳市气象局促成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实践区首批学生前往华为坂田基地参观学习。华为供图)
从4月实验区的启动,到7月首批双专业学生通过高考录取,短短三个月取得的进展,是深圳市气象局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紧密协作的成果。
据介绍,中山大学“大气科学+人工智能”双专业今年共录取了20名考生,普通大气科学类录取59人,总计79人。双专业录取分数普遍高出普通大气科学类专业至少10分,其中在广东省录取的最高分达到654分。
樊琦用“相当不错”评价首届双专业招生结果。她表示,新学期将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市气象局等实践教学基地联系,每月邀请一名行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让行业的“真问题”成为高校的“新课题”,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拓宽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明确未来方向,获得超越课本的竞争优势。
刘东华表示,气象事业的未来属于敢于跨界、善于创新的青年。从“智慧大气”实验区启动到双专业正式招生,标志着气象人才培养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元融合”的跨越。深圳市气象局将继续支持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以政策为纽带、场景为课堂、技术为桥梁,共同书写“气象+人工智能”的新篇章。(文:易红梅 孙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