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进一步加深。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内涵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
1.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落实《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文件精神,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引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功争取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数字音频技术等三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落户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型研究机构加快建设。2009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在国内经济总量前五位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位,并且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迅速,分别达4.2万件、2.6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6.7%、38.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1万件、0.8万件,同比分别增长9.1%、43.3%。在国内经济总量前五位城市中,我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二。
2.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新科技突破空间发展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自2009年起连续7年,每年安排15亿元,共投入105亿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力争到2015年,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6500亿元产业规模的高技术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华为、中兴、比亚迪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华星光电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中芯国际芯片项目厂房封顶,杜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建成投产。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提速,创业板在深圳推出,中信证券、中建钢构、阿里巴巴南方总部和国际运营总部等落户深圳。四大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之和由2005年的2490.43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5079.67亿元,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50.2%上升至2009年的61.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46.6%上升至2009年的53.2%。
3.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积极争取将我市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研究建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机制与平台,建立健全科学的低碳经济统计制度。落实《深圳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领域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由2005年的0.59和0.6万吨标准煤下降至2008年的0.544和0.53万吨标准煤,下降速度逐年加快。全市单位GDP水耗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4立方米下降至2008年的23.66立方米。2009年单位GDP能耗、水耗进一步下降。
4.全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牵头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出台《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至2020年)〉的实施方案》。促进深莞惠紧密合作,三次召开联席会议,签订《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规划开发取得共识,莲塘/香园围口岸、广深港客运专线、机场联络线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深港创新圈"取得新成效。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推动特区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抓紧实施地铁1-5号线、厦深铁路、布吉污水处理厂等项目。
5.提升民生福利水平,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实施《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破除以药养医模式,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南方科技大学筹建顺利,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等医疗卫生设施启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已达625家;大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场馆建设进展顺利。加强人口调控和管理,出台实施《深圳市分区域人口调控指导性计划(2009-2020)》。着力减轻社会价费负担,停止征收国家和省取消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近年来,我市民生福利领域的政府投资占政府投资计划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今年的政府投资将继续向民生福利倾斜,重点投向推动城市更新、社会福利、城市功能完善、大运筹备等四大领域,总投资为461亿元,占全年政府投资计划的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