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做法以及成效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工贸信委强化自主创新主导战略,突出科技、工贸和信息化三者融合,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提升。全市研发投入规模进一步提高。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市财政全年安排科技研发资金10.37亿元,较上年净增3亿元。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华大《黄瓜基因组》等研究成果在国际多个著名专业刊物刊登;国家华南超级计算中心于高交会期间启动建设,微小卫星应用及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和"电子信息产品智能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数字音频编码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机构落户深圳,以及积极引进了光启团队等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全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申报国家重大专项145项,受资助金额将超过10亿元;在科技计划中首次设立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资助金额1.22亿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不断完善。《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转移条例》列入市人大2009年立法调研计划,推动珠三角技术转移联盟建设,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全年登记科技成果234项、取得发明专利权数288项、制定标准29项,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年度专利申请42279件,增长16.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520件,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专利授权25893件,增长37.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132件,增长50.3%,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PCT国际专利申请3800件,占全国申请总量47.5%,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8507.8亿元,对GDP的贡献为31.8%,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62.10亿元,占比59.5%,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0.48亿美元,占52.5%,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目前为止,我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086家、软件企业2546家、软件产品1627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全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49.7亿元,同比增长13.3%;总收入2669.7亿元,同比增长21.6%;工业增加值622.9元,同比增长20.3%;出口创汇1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税收总额134.4亿元,同比增长12.2%;净利润145.2亿元,同比增长25.7%。深圳高新区在科技部对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测评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二。商贸流通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连锁商业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50%,华润万家等9家连锁企业列入全国连锁百强,5项由深圳起草的国内贸易行业标准由商务部正式发布。服务外包发展取得突破,全年深圳企业上报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合同额12.8亿美元,执行金额8.8亿美元(均不含中兴、华为公司系统集成执行额38亿美元);品牌会展业发展迅速,全年深圳举办展会81个,展览总面积193.8万平方米,比2008年增长5.3%,其中12个品牌展会获得了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认证,跃居国内会展城市第3位。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加速聚集深圳。全年积极跟踪推动重大产业招商项目55个,其中世界500强项目9个,产业链缺失项目14个,意向投资总额约379亿人民币(合55.5亿美元),其中富士施乐、德国电信等1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深圳。
三是内外两个市场结构得以新优化。境外市场中新兴市场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出口1619.8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连续17年位居第一,占全省及全国出口总值的45.1%和13.5%,同比分别提高了0.6和0.9个百分点。以东盟、拉美及非洲为主的新兴市场的贸易份额约占外贸总额的21.6%,同比提高约1.6个百分点,其中我市对东盟出口增速15.4%,对中东出口增速2.8%,对印度出口增速39.7%。内销比例逐步上升。全年全市工业产品内销比重达到45.6%,较上年同期比重(41.9%)提高3.7个百分点。
二、下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
明年以至未来五年,我委将根据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工贸信一体的体制优势,以"促创新、调结构、拓空间"为主线,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快转新变"。
一是全力促创新。推动"智慧深圳"建设,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以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动全市ICT产业链的创新、创业和发展,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加快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部署一批重点战略性研究课题,规划建设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一批创新载体,聚集和培养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在深高等院校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阵地。以产学研结合工作为切入点构建部省市创新联动机制。积极推动"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继续办好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做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一批产学研重点载体的筹建工作,发挥好深圳虚拟大学园、深圳大学城、清华大学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载体的作用。加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继续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落户深圳,加大对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深圳与港澳台创新资源的合作。落实《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加快建设一批创新服务基地和创新平台,积极拓展与澳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台湾在高技术产业、高级研发院所与科学园区等方面的合作。
二是着力调结构。以做大做强增量和优化提升存量来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从深圳城市发展兴衰的高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落实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政策并尽快形成规模,以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深发展,以努力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尽早部署后IP时代技术研发来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以努力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构建医药研发产业链条;以"三网融合"以及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契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电子商务发展。发挥高新区自主创新核心区作用,继续推进产业集聚基地建设。落实《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及专业及公共技术平台等服务支撑体系;创新高新区资源配置方式。对高科技产业链缺失环节、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新兴战略产业等予以优先配置。科学划分产业集聚基地类型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快基地内行业总部功能区(含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继续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全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落实国家部委、省、市关于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各项产业政策措施;促进全市会展业的新发展,积极扶持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我市重点发展产业的专业性会展;加快工业设计行业发展,加快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深圳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和《深圳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规划》,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升级、产业分工和布局重构;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升级示范区,积极推动老工业区改造工作;引导传统优势企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商业模式升级改造;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对有需求又符合转型条件的来料加工企业的引导和辅助服务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重点目录,完善市区招商引资工作联动机制以及推动出台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政策措施,解决投资商关心的税收返还等问题。
三是大力拓空间。加强深港合作,大力推进深港联合招商推介以及"深港创新圈"建设,促进深港联手打造深港贸易中心、创新中心。以产业合作为重点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完善产业转移合作专项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搭建政政、政企、企企对接平台,探索共建异地产业园区新模式。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的重大机遇推动深圳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境外工业园、投资贸易平台等涉外服务网络建设,帮助企业巩固传统市场以及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坚持内需外需并重来调整市场结构,通过组织参展为突破口建立完善深圳产品国内外销售和投资的渠道网络和政策机制,适时研究在国内重点省市设立经贸投资代表处,持续推动"深货(资)北上"、"深货(资)西进",提升深圳的经济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