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区建设体制改革及探索建立社工职业化制度新闻发布稿

信息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信息提供日期:2007-07-03 0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 刘润华


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新闻发布会。近年来,我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业务有突破,方式有创新,工作有亮点,市区两级民政部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以及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各家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对我市民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作了大量的报道。在此,我仅代表全市民政工作者,对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注民政,共同推动我市民政事业的发展。

  最近,《深圳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并印发,市政府将于明天上午召开全市民政会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仅就社区体制改革和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情况,以及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一些设想作一简要介绍。与我一起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六个区的民政局长,欢迎记者朋友们就上述问题向我和各区民政局长提问。民政的其他工作我们将另行举行新闻发布会。

  一、我市社区体制改革和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层基础年”和“城市建设年”为契机,将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探索社区体制改革,构建社区服务体制,全面推进“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形成了社区建设的新格局。

  (一)积极探索社区体制改革。

  1、全面推行“居站分设”。2004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建设会议,颁发了《深圳市社区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和《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提出设立社区工作站,作为政府在社区的工作平台,承接从居委会剥离出来的行政性工作,居委会则回归其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居站分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共设立社区工作站515个,居委会675个。盐田区率先实现“居站分设”。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居站分设”提高了政府在基层的执行力,增强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热情。

  2、推行“一站多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意见》,合理调整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的范围。按照以居民房产利益关联为纽带、物业小区与居委会范围基本一致的原则,对部分规模较大的非封闭式管理的居委会实行分设,社区工作站则不随居委会的分设而分设;规模较小的居委会不单独设立社区工作站,与相邻的居委会共同设立工作站,从而形成“一站多居”体制,以较大的社区工作站整合社区资源,以较小的居委会方便居民的沟通和自治。罗湖区率先全面推行“一站多居”。

  3、积极推动“居企分离”。目前,特区内各区已实现了集体股份公司与居委会相分离,宝安、龙岗两区正在大力推动集体股份公司与居委会在机构、职能、人员等方面的分离。与企业脱钩有利于居委会回归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功能,与居委会脱钩有利于集体股份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4、推广物业管理进社区。部分老住宅区在基础设施、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成为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罗湖区率先由政府投资对老住宅区进行围合式改造,全面引进物业管理,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为此,市政府专门发文,要求五年内,全市所有老住宅区全面引入物业管理。目前,各区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二)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1、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各部门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围绕就业、环境、卫生、治安、文化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服务,将政府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将服务对象从原来的老、残、孤、困、优抚等困难群体逐步向包括非户籍人口在内的全体社区居民拓展。

  2、创新服务方式。2005年,我市选择了10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试点。2006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形成了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不养机构,不养人,将居家养老的服务资金直接用在老人身上,让老人自己选择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同时,我市启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临终关怀”和“独居高龄老人关怀”等计划,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3、开展特色服务。各区结合实际,开展特色服务。福田区把社区服务体系作为构建社会管理“三大体系”之一,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全区成立11个社区再就业基地,仅2006年就促进了4090名失业人员再就业;罗湖区推行“十三项工程进社区”,组织社区开展对老人、儿童、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众的“一帮一”活动;南山区创新社区服务,采用项目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社区服务;盐田区设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向本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宝安区根据住宅型社区、农转居型社区、混合型社区的不同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龙岗区发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三)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1、制定量化标准。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制定“平安和谐社区”的量化标准。

  2、率先示范,逐年评选。2005年底,我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在全省率先评选出114个首批平安和谐社区。2006年全市又有113个社区被命名为平安和谐社区。到2010年,全市90%的社区将成为平安和谐社区。

  二、探索建立社工职业化制度

  (一)我市社会工作现状。

  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和谐的职业工作,其基本特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一门体系完备的专业,也是一项受人尊重的职业,更是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制度安排和实现手段。

  目前,我市从事社会工作的机构从性质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民政系统社会工作性质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机构,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老人院、军休所、救助管理站等;二是非民政系统的如监狱、劳动教养机构、戒毒所、医院、精神病人康复医院、学校、青少年宫等;三是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民间组织。虽然我市有大量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但从制度层面看,我市的社会工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社工作为一个专业性的技术职称,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评,从这个角度说,我市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工。

  去年7月20日,民政部、人事部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也为我市建立社工职业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据了解,全国第一次社会工作师职业考试将很可能于今年底举行。

  (二)建立社工职业制度的探索。

  目前,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正在着手调研拟定一系列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市民政局、盐田区、南山区被民政部确认为试点单位。盐田区已推出了全面推进社工工作的方案,南山区率先面向全国招聘了100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准社工”。

  市民政局的试点内容包括:一是探索开发社工岗位。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和家庭服务等领域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共设37个岗位,为我市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经验;二是采取“民间运作,政府采购”的方式,培育公益性民间组织。市民政局不是自行招募社工,而是向民间社工机构购买“准社工”服务。按照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市将开发5000个社工岗位,其职业前景非常光明。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在社区体制改革、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以及探索建立社工工作职业化制度的工作中,各区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希望媒体记者们多向他们提问,多深入挖掘、宣传报道。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