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龙华区作为全市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集聚高地(“一城五园”规划),是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又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或提升基层诊疗效率?
冯程程:近年来,龙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我局深入探索数字赋能健康,提升健康管理效能。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区政府出台了全市首部医疗卫生信息化规划《“智慧龙华”框架体系智慧医疗“114工程”总体规划(2017年-2022年)》,按照“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的“五统一”原则,高标准推进全区医疗信息化建设。二是建立全区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业务运营管理系统,以及医技系统、区域临床数据中心、医院智能化项目等建设,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全量分析辖区居民医疗资源需求,对在院本部就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通过智能化分析,精准化定位,定向化推送的手段,将这些居民的信息推送给基层全科医生做好健康管理和基层首诊服务。尤其是全国首创基本公共卫生督导信息系统,在全市率先采用信息化方式对基本公卫数据进行全量分析,从事后质控拓宽到全流程质控,形成可复制的基本公卫督导信息化经验。2024年龙华区基层社康诊疗778万人次,基层诊疗量占比65.4%(全市47.5%)。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主持人:作为深圳探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点区域,龙华区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社康中心与区属医院的资源联动?又通过哪些举措提升分级诊疗落地的实际效果?
冯程程:龙华区积极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的工作要求,自2023年起,在区属医疗集团的基础上,探索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模式,建立院社融合行政后勤垂直管理、医技一体化管理体系,引导资源下沉,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院社融合,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智慧平台。2024年上线全区域、全过程的城市医疗集团服务体系,涵盖信息发布、药事、检验、检查、运营等一体化管理。患者可通过统一的医联体号源池线上挂社康或医院的号,社康和医院医生均可在诊间进行医技预约,患者和医生均可通过统一的服务门户查看病历、报告等信息。同时,我们对社康和医院医生的用药、检验、检查以统一标准进行监督和管控,保证社康中心能为患者提供和三甲医院同等水平的诊疗服务。
二是打通医院与社康医技系统。通过构建医学影像、心电、检验三大中心,促进医院集团内部的远程协作和业务协同,实现“患者在社康检查—医院集中诊断—社康打印报告”的集中诊断模式,让患者在社康也能享受更多的检查检验服务。截至目前,实现心电集中诊断服务1711038例,充分发挥远程诊断精准高效的优势,2024年以来累计从社康紧急转运抢救急危重症患者31人,全部患者都转危为安。
三是建设医院社康双向转诊平台。2023年以来,为简化医院与社康双向转诊流程,提高双向转诊效率,建设双向转诊平台。医院根据患者诊断结果自动触发下转流程,结合家庭医生签约、专案管理、网格化服务及历史就诊数据,精准匹配相应的社康机构。平台预留社康号源,确保患者优先上转,并可预约社康开住院通知单,简化入院手续。该平台不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优化了患者就医体验,实现了医院与社康机构之间无缝衔接,进一步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系统上线后,医院本部和社康之间双向转诊更为流畅。
主持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咱们面临着哪些发展难题或瓶颈?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赋能基层医疗服务进行破局?
冯程程:一是社康管理体系有待优化。经过多年的实践,龙华区探索出“区卫生健康局——区属医院(社康管理部门)——区域社康中心——社康中心”四级社康管理体系,并按照“四级管理”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质控、基本公卫项目培训、质控、通报、督导相关制度,促进了基层医疗服务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辖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国内出生人口数的下降,辖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管理等服务呈现下降趋势,相对于以社康为单位的管理体系小而多的特点,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康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整合社区内各社康的资源,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部分社康机构服务效率下降,服务成本增高,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二是部分市、区信息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近年来,龙华区自主开发了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系统,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全流程质控、全覆盖评价,提升了全区公卫服务能力。然而,全市妇幼、精卫、结核、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数据与社康信息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导致我区的基本公卫绩效评价系统暂无法实现对以上项目的常态化质控。基层医务人员需要登录各项业务系统才能开展相关工作,专家开展绩效评价也需要进入相应的系统才能开展工作,降低了日常工作和质控的效率。特别是预防接种系统与儿保系统数据不一致,导致很难准确掌握0—6岁儿童底数,影响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等工作的质量。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基层,打通各政府部门、医疗卫生各个部门数据资源,充分整合全区居民健康需求,利用大数据充分论证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资源布局的匹配性,为资源布局和服务需求的对等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使医疗资源布局和医疗服务提供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居民的健康需求。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做到医疗资源高效化服务,群众健康全程化保障。
主持人:龙华区在打造“15分钟健康圈”过程中,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社康服务场景的迭代升级?例如在智慧便民设施、全周期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等环节有哪些创新实践?
冯程程:近年来,我们加强社康机构扩容提质行动,近五年新增社康机构63家,现有120家,平均每个社区1.74家,平均面积达1278平方米,居深圳市第一,基本形成“十分钟就医圈”。同时,我们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健康管理,为居民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比如,近期我们建设了智能导诊系统。围绕公众就医导诊分诊场景,依托本地医疗行业大模型,构建智能导诊小程序,突破传统点选模式,以人机自由交互对话的形式引导患者陈述病情,智能分析患者疑似患病,结合医院医疗资源,为患者匹配合适的医生资源,实现就诊医院、科室、医生推荐,并可链接健康龙华挂号页面一键挂号。该系统于今年2月开始建设,导诊准确率达98.6%,能够释放导诊台50%人力,构建了“症状识别——智能分诊——高效转诊”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居民享受零门槛、高精准的智慧医疗服务。
比如,我们努力推动健康大数据运用。充分发挥全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优势,区卫生健康局、医院集团、区慢病中心等多部门联动,借助与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市医防融合项目组的合作机遇,推动全区健康大数据运用。重点关注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结局和卫生经济学指标,将慢性病并发症、医疗费用支出等指标作为评估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提高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为政府评估政策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比如,我们重点关注未来医养结合工作前瞻性布局。为了应对深圳特色的人口老龄化集中式到来的挑战,我们在布局医养结合硬件设施上做到超早期规划和介入,在新建社康机构规划时要求养老用房和社康机构用房相邻设置,业务用房的协同为以后医养结合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在现有的养老机构内,建立社康中心——养老机构一对一对口服务的机制,有效破解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降低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机构养老人群的医疗服务质量,助力医养结合发展。
主持人:未来,龙华区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基层卫生转型升级发展?
冯程程:2024年起,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龙华区卫健局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卫生各个场景下的运用,瞄准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痛点、难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升级。今年我们建设“数字家医”信息系统。探索面向医务人员端家医AI助理,包括签约居民统计、健康管理任务展示和提醒、重点人群健康数据监测、医疗质控、医保智能审核与核算、双向转诊、全专协同、智能随访、智能满意度调查等功能;面向居民端的AI助手,包括健康信息展示、智能导诊、医务人员排班、个性化健康教育、检查检验报告推送、随访、用药提醒、健康积分等智能就诊全流程管理功能,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提高居民就医便利性,提高健康管理效率。此外,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建设,整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信息系统,将家医签约相关的指标、影响因素纳入信息系统,探索建立展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流程的信息系统,实现实时质控、全景展示,减轻家庭医生团队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让医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和居民面对面的对话和落实健康管理,借助数智化技术助力基层卫生健康提质增效。
居民:基层医疗“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对普通居民来说,最直接的体验是啥样的呢?
冯程程:基层医疗,简单来说就是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社康中心就是家门口的“健康便利店”。平时头疼脑热、感冒咳嗽,不用往大医院挤,来这儿就能看,医生还熟悉居民的情况。要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定期来测个血压、拿点常用药,方便又省钱,很多还能走医保报销。平时带孩子打疫苗、给老人免费体检,这些公共卫生服务也都是基层医疗的服务范围。简单说,家门口这些能看病、能防病、能管健康的地方,就是基层医疗,有什么小毛病先找它们,省心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