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将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请问在推进家庭教育方面,宝安有哪些顶层设计?
嘉宾:宝安区教育局将家庭教育纳入区域教育战略体系,通过20余年的持续探索,构建了多元育人机制,创新了家庭教育模式。
在建立多元参与育人机制方面,宝安于1998年便设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999年成立区家长学校(总校),依托区教科院推进工作。2016年,区教育局设立家庭教育工作部,配备专业编制人员,强化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同步联动区妇联、团区委、文明办等部门,形成“政策联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校家社合作机制,初步构建起全社会参与的教育生态。
在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方面,宝安区于2021年成功申报“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出台《宝安区中小幼家长学校管理办法》,推动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及指导服务“三个全覆盖”;通过“学校主导、教师指导、课程引导、行政督导”四元联动机制,明确了学校的主导责任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责任,形成具有宝安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显著提升协同育人效能。
主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而学校,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服务和指导的重要功能。宝安区教育局在推进家校共育方面,采取了哪些核心举措?
嘉宾:宝安区教育部门围绕机制创新、队伍培育和课程建设三大主线,实施家庭教育系统化改革,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
多方协同育人,凝聚教育合力。宝安是深圳首个获批开展“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项目的实验区,建立“区—片区—学校—班级”四级管理培训制度,推动家长学校规范化发展。联合区妇联、团区委、检察院等单位,遴选首批122个“校家社协同育人基地”,覆盖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形成“示范引领、全域辐射”的育人格局,强化家校社资源互补与协同。
多级队伍培训,强化专业支持。如今,宝安教育系统先后完成“智库型、引领型、骨干型”三级队伍建设和“区级核心教研组、片区教研组、学校教研组”三级家庭教育教研队伍建设,通过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全员参与模式,为家庭教育持续提供专业支持。
多元课程开发,精准服务需求。针对家长实际需求,宝安教育研发了“学段衔接、假期指导、热点话题”三大模块课程,推出春季/秋季“家长第一课”、寒假课堂、家庭教育微课堂等课程。针对亲子沟通、家校共育等痛点,还计划于下月发布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亲子沟通等案例课程,配套案例分析与实操工具,助力教师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力。
主持人:宝安早在1998年便设立了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一年一度的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亦坚持了20余年。如今,宝安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嘉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宝安获评“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等国家级荣誉6项,省级示范品牌4项,成为深圳市家庭教育标杆区域,多项创新举措被省市推广。
协同育人生态持续优化。全区建成122个协同育人基地,开发“宝安家庭教育社区”平台,涵盖家长学校、心理健康等7大模块,累计浏览量66万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支持”的教育联合体,家校合作深度增强,社会参与广度扩大,为宝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回应关切:
李女士:孩子正读幼儿园中班,明年9月上小学一年级,个人很纠结,究竟要不要抓幼小衔接,提前学点英语自然拼读、语文拼音和写字之类?
专家:幼小衔接是有必要的,不过不是去提前学习小学的英语、语文等知识,而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规则和纪律意识,时间管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耐挫力、阳光的心态和端正的品行。因此,建议家长帮助孩子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准备幼小衔接:身心准备(向往上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动作协调);生活准备(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防护、参与劳动);社会准备(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学习准备(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周女士:孩子在学校午餐午休,却不喜欢睡午觉,还干扰他人。如果回家午餐午休,家中又无人照管。该怎么办呢?
专家: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寻找一个既能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又能减少对其他同学干扰的解决方案。建议首先了解孩子为何在午休时间不睡觉的原因,是没有午休习惯,还是在校感到焦虑、兴奋或不适?了解原因后,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如是因为焦虑或不适,则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与学校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机构合作,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若是前者,则建议与孩子坦诚交流,告诉其午休对其他同学的重要性,以及其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再鼓励他尝试在午休时间保持安静,或者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画画等。
杨女士:我家女孩子上初一,上周末回家躲在房间大哭,问了半天才说好朋友不跟她玩了,还叫其他女生也不跟她玩,孩子很伤心。我说可找老师帮忙,她又不愿意。该怎么处理呢?
专家:面对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时,家长首先应该找准适当时机,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其次,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家长可在背后默默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此外,家长应教授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整体表现,如遇欺凌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擅长的活动或兴趣班,帮助她建立自信心;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或者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总之,家长要保持耐心和理解,支持孩子度过这段困难的时期。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她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张先生:人才是科技强国的第一生产力。宝安教育如何推进全员科普?区内的学校,又可为学生提供哪些科技教育方面的资源?
专家:为推进全员科普,宝安首届科学教育嘉年华活动,采取了“1+N”模式(1个主会场+N个分会场)。主会场活动,包括启动仪式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选拔赛,并设置科普展览、人工智能体验馆、科技流动馆等互动项目;分会场活动,则由全区学校结合自身特色举办校园科技节,通过科普氛围营造、实验秀、跨学科课程等实现“一校一策”。同时,宝安教育加大技术赋能,运用VR、MR、3D建模等技术,结合无人驾驶、数字体验等前沿项目,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科学教育体验。此外,宝安教育与科技馆、企业等合作,开发《未来工程师》《机器智慧》等STEAM课程,共建青少年工程能力实践基地;实行专家联动,已有59所学校聘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全年举办院士讲座100余场,分享前沿科学技术;积极搭建平台,全区成功申报了5个全国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基地校、6个科学学科省级教研基地校,并有14所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示范校,还利用国际会展资源推出全市首个校外科技创新科普课堂。
刘女士:宝安很多学校都在陆续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这些校外实践活动都有哪些特色?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收获?
专家:全市共有100所“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学校,宝安区占9所。“每周半天计划”最大的特点,是把世界当教材。这些校外实践活动,链接真实生活场景,能给学生带来扎根生活的“体验感”。同时,通过跨学科学习,激活思维的“生长力”;打破学校围墙,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共育场”。而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收获则是让知识“活”过来,让能力“长”出来,让心灵“亮”起来,创造比分数更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