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九件实事”助力港人港企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2-06-29 12:4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集聚大批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前海。

  400套人才住房增强港人幸福感,800个工作岗位面向港澳青年,逾700万元创新创业大赛奖金吸引港澳青年创业,13.9万平方米创业空间助力深港青年圆梦……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前海正式发布“九件实事”,从“住房、就业、创业、平台、金融、科创、落户、服务、民生”九个方面,增强“港人”归属感、“港企”获得感、“港机构”参与感,为港人港企在前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为港澳青年在深圳发展提供便利化条件。

  前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深港合作,在一片滩涂上画出最美图画,这里已成为内地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目前,前海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开放”和“扩区”两个重点,围绕落实“中央要求”、把握“湾区所向”、对接“香港所需”、竭尽“前海所能”,深化同香港互利合作,推出“九件实事”,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深港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事实上,前海早已集聚一批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出了一批便利香港居民生活就业的措施,前海深港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仅2021年,在地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6%。2022年1-5月,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港资18.74亿美元,同比增长48.9%。

  港澳青年内地发展“第一站”

  这两天,总奖金超700万的2022前海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引人瞩目。该项赛事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六届,吸引了数万名创业者热情参与,累计参赛项目近6000个。大赛有效促进了粤港澳台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了粤港澳台青年交流,加深了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让更多港澳台青年在前海的舞台充分展示才华,为带动港澳台青年来内地创新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和示范效应。

  “大赛可以充分展示我们的创业项目,特别是公司落户前海后,深切感受到前海对香港团队创业支持,尤其是依托前海人才支持,员工人数增至此前的4倍。”参赛的香港青年李志峰告诉记者,前海在各个方面都有家的感觉,这让团队所有成员都非常舒适,前海在推动深港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头堡作用。

  正如李志峰所说,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和“深港人才特区”,前海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从创建国内首个国际化青年创业社区,到率先实施境外人才个税优惠政策,再到率先落地港澳居民免办就业证……一个个“第一”,展现前海强大的人才“磁力效应”。

  刚刚发布的“九件实事”中,在住房方面,前海启动了2022年前海人才住房面向香港人才专项配租工作,推出人才住房400套;在创业方面,创赛奖金总额超过700万元;在就业方面,前海推出“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特辑,发布800个港澳青年工作岗位,组织发动逾百家前海咨询、科技、物流企业参与活动;在平台方面,随着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的即将开园,前海已拓展香港青年创业空间至13.9万平方米,为前海香港创业青年打造产业集聚中心、创业加速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文化体验中心和港味活力街区“四中心一街区”。

  前海已经成为港澳青年内地创业“第一站”。据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计578家,港澳台及国际团队占比过半,梦工场融资总额超29亿元。

  优化前海国际化营商环境

  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先行者,一直以来,前海以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主要目标,聚焦港澳投资者及专业人士需求提供发展空间,构建了高标准接轨国际的投资管理体系,让企业投资便利化红利持续释放。

  从今年6月24日起,前海合作区范围内的QFLP、QDIE、WFOE PFM试点工作将由深圳市前海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联合会商成员单位开展。依托跨境金融优势,前海将打造“三员机制”,为香港投资者跨境投资提供更大便利。

  “作为前海管理局认定的港资金融企业总部,恒生前海基金自成立以来,就享受到了这些实惠。”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宇告诉记者。

  前海不仅成长为深圳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制度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前海持续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前海陆续推出了多项投资便利化改革措施,打造全国最佳营商环境。比如,前海全国率先实现商事登记与商务备案的外商投资“一口受理”; 全国率先推出“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服务,设立开办企业便利化专区,实现企业开办一个工作日内全部办结。

  前不久,前海再次吸引眼球。前海出台28条举措,从多方面“加码”支持智库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前海集聚有了“加速器”。此外,前海管理局还发布了《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产业扶持用房管理办法(试行)》,企业租赁“大前海”范围内产业扶持用房,租金可低至3折。

  而在科创方面,前海管理局也将与香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着重在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方面,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跨境贸易联通方面,联动前海枢纽港、深港组合港、湾区港口群、国际港口链建设国际贸易组合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开港运营。专业人士在执业方面,推出合伙联营、执业备案等一系列便利化措施,税务师、建筑师、导游等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

  德勤中国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20-2021年度营商环境蓝皮书》显示,前海营商环境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从而吸引世界500强、产业巨头、高成长企业纷纷在前海落户。

  率先探索深港规则衔接

  走进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审判庭就会发现,这里与其他法院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传统法院是原、被告席位“面对面”布置,这里却是“共同面向法官”。这种参考了香港法庭的布置,有利于弱化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体现了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理念。

  前海每一步创新探索都自带“先行示范”光环,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是前海率先探索深港规则衔接的鲜明标记。

  一系列“破冰”举措,在前海发生。前海积极推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全国率先建立起体系化的域外法查明与适用机制,率先搭建“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平台;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探索简化涉港澳案件诉讼程序,创新涉港案件中当事人转交送达机制;推进粤港澳司法研究,开展“一国两制三法域”框架下内地与港澳法律制度衔接、工作机制对接、国际商事规则比较等法律问题研究。

  前海管理局法治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法律规则衔接方面,前海先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治理的仲裁院,第一家借鉴香港廉政监督模式的廉政监督局,第一家粤港澳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

  据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前海法院共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13842件,其中涉港案件9240件,数量全国第一。适用香港法律审结商事案件,已有91件案件当事人在合同中选择适用香港法律。

  前海支持高端法律服务业在前海集聚,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港澳律师事务所驻前海合作区代表机构,入驻前海国际仲裁大厦,租金优惠至市场评估租金的30%-50%。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港澳律师事务所驻前海合作区代表机构落户前海,给予100万至200万的落户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规则衔接方面,依托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获评“三甲”医院,其国际医学部是集全院最优质医疗资源打造的综合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港澳及国际人士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已建成国际名医诊疗中心,并上线互联网国际诊疗平台,为在内地居住的港澳患者提供全方位远程诊疗服务;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合作运营港澳居民服务中心,由具有国际全科诊疗资质的资深医护团队提供港式诊疗服务。

  盈盈一水,深圳与香港,依山带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前海将进一步谋划推动深港合作,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一极,努力打造深港“双城经济”,讲好“双城故事”。

转存图片

资本通道“硬联通” 规则机制“软联通” 深港金融活水畅流

  资金通道的联通架起深港两地的财富金桥,人才认证和标准对接更让两地金融市场心手相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深港两地金融合作画下蓝图,深圳在金融创新发展领域,特别是在与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资金南北流通活水相依

  现代都市经济圈,奔腾的资金流如畅旺的血脉,带动圈内经济体生生不息的活力。

  股票市场,近年交投活跃的“深港通”交易机制率先发力。

  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启动。五年多来,深港两地市场机构和投资者积极参与“深港通”,推动“深港通”交易规模连续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达到43.2万亿元,其中深股通累计交易金额34.8万亿元,“深港通”下的港股通累计交易金额8.4万亿元。

  “‘深港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合作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沪深港交易所以及中国结算已就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整体方案达成共识,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即将启动,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境外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A股市场的便利度。

  在普通市民眼中,“跨境理财通”业务正式开启,让深港两地居民有了共享财富增长的契机。

  2021年10月,“跨境理财通”试点业务正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截至今年3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25836人,包括港澳投资者16726人,内地投资者9110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8941笔,金额82880.54万元。

  多家加入“跨境理财通”的银行内部人士看好试点推出,“此举满足了大湾区居民个人自主投资、灵活配置资产的需求,进一步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深圳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有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债券市场同样风起云涌,债券通是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创新合作机制。2021年,债券通交投活跃,全年累计成交约7.3万笔,票面总额6.5万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34%。截至2021年12月底,通过债券通入市的境外投资者共计3233家,较去年底增长37.5%。

  记者还了解到,深圳是国内首批开展外商股权投资试点(QFLP)和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QDIE)的城市,“双Q”业务试点使深港金融业真正融入对方经济实体。

  截至2022年4月底,深圳吸引了177家QFLP管理企业、55家基金获得试点资格,基金规模为482.58亿元人民币(单体最大规模14亿美元);批准了71家QDIE管理企业,获批出境投资总额度20.2亿美元。此外,今年3月,深圳率先开展契约型私募基金投资企业商事登记试点,试点政策有助于契约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IPO上市或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及并购重组,缩短契约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穿透核查周期,利好契约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

  人才与规则衔接建立“软联通”

  除了资本通道的“硬联通”外,深圳也在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标准和规则上的“软联通”。其中深圳持续推进“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让更多金融人才找到融入三地金融市场的良机。

  “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支撑,大湾区金融科技的发展也需要人才的互联互通。”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合作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9年3月,深圳市金融局联合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共同启动了“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这是全球首个金融科技人才培育项目,项目标准高、课程体系完备,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成为“一国两制”背景下致力于人才标准一致化的积极尝试。

  “专才计划”坚持“考培分离、专业客观”的基本原则,分设课程委员会、培训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相互隔离制衡,代表三地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作客观评价。

  截至目前,专才计划已顺利运行三周年,成功组织4次一级考试和1次二级考试、4次一级培训和1次二级培训,产生了1376名一级持证人和75名二级持证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发展,正逐步成长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则在金融标准和规则的融合上迈开大步。

  2021年10月,深圳市在香港成功发行国内首支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50亿元人民币,其中一般债券11亿元,专项债券39亿元。专项债券为经过香港品质保证局认证的绿色债券,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和水治理等项目。这是内地地方政府首次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也是内地地方政府首次赴港发行绿色债券。

  2020年9月,由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地联合发起“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2021年9月,联盟首次年会在深圳顺利召开。大会充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展示了系列标准等项目成果。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方面表示,接下来将重点从完善大湾区绿色金融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探索制定大湾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加强大湾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着手,着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标杆性的绿色金融湾区。

综开院发布新书聚焦大湾区发展和深港澳合作

  6月2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CDI)举办《大湾区建设与深港合作四十年》新书发布会暨深港合作研讨会。该书从多视角研究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深港澳合作,会上主旨发言还阐述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进展和未来,以及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将为深港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大湾区建设与深港合作四十年》一书是CDI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团队在2017到2020年间持续跟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港合作等重点问题而写成的,2017年获得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立项支持,于近期正式公开出版。该书分为两大板块,分别阐述“双区驱动”和深港澳合作。

  “深港关系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格局,彼此互为内生变量,互补性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在发布时指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和深港合作前沿阵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深港协同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和配套不断完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在主旨发言中提出,在“双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策略等新形势下,河套深港合作区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空间、产业、口岸和深港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新机遇。

  “香港北部都会区以及‘双城三圈’概念的提出与践行,标志着深港合作从2022年起迈入4.0版本。”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四十多年来深港合作经历了4个阶段,从1980-2000年的“前店后厂”1.0版,到2000-2017年的“香港服务、深圳科技”2.0版,再发展到2017-2021年“香港研发,深圳转化”的3.0版,如今已进入4.0时代。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