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深圳确定未来30年提升文化软实力目标和定位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10-04-20 10:4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文化立市”战略多年、在文化软实力上已有一定积累的深圳,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如何登高望远,描绘未来30年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蓝图?

  日前,《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这是我市站在深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上,对城市未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行了科学理性的思考,推出的一个引领我市未来30年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两城一都一中心”,成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点

  《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在未来30年内,全面提升以坚持科学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力、以开拓城市智慧为核心的文化创新力、以推动文化“走出去”为核心的文化辐射力、以经营城市形象为核心的城市影响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智慧之城、关爱之城、设计之都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使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深圳何以会确定“两城一都一中心”的新目标?这和人们熟知的建设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动漫基地的“两城一都一基地”如何区分?

  据市委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城一都一基地”是深圳文化立市的一个支撑点,而“两城一都一中心”瞄准的是深圳未来30年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支撑点,后者比前者的外延更加广阔,内涵也更加丰富全面。这一高目标,反映了深圳今后进一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迫切需要。

  建设智慧之城,可确保深圳人文气息浓郁、文化多元互动、创意空间无限、创新文化繁荣。

  建设关爱之城,是因为多年来,在各种文明行动中,“关爱·感恩·回报”的理念已悄然镌刻进人们的心灵,雕塑成深圳的一种可贵品格。

  建设设计之都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是因为深圳在2008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的国际头衔。同时,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将加强与香港创意设计界和各创意城市网络成员的交流合作,携手香港,把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三型文化”,打造深圳独特的文化特色

  未来我市主流文化发展的基本定位是什么?《意见》也作了阐述,简而言之,就是建设“三型文化”——建设创新型城市文化,继续发扬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精神,以创新为城市之魂,努力在现代新价值的生产和输出上保持领先,在文化创意生产上形成优势;建设智慧型城市文化,大力弘扬知识和理性,使城市人文气息更加浓郁,公共智库更加活跃,学术文化更加繁荣,智慧产出能力明显增强;建设力量型城市文化,以自强不息为发展源泉,使城市文化既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凝聚力,又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文化立市战略,在“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意见》中,“三型文化”这一鲜明概念首次以官方正式文件形式出现,明确未来30年城市文化发展的定位。对此,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认为,“三型文化”被定位为深圳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既代表了一种面向城市未来的文化理想,同时对于打造深圳独特的文化特色、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对于奠定“文化立市”战略的价值根基、保持深圳文化的先进性、促进深圳的先锋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型文化”,不仅决定了深圳未来的城市图景,也构成了深圳这座传奇与梦想之城在城市文明时代最让人期待的文化使命。

  十大工程,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未来30年,要推动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如何实现这一高目标?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深圳既有长项又有短板,能均衡发展吗?

  在深入调查研究,理性分析我市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先进城市的差距,冷静考量深圳文化发展和实际的基础上,《意见》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智库建设、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繁荣和发展文学艺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推动“设计之都”品牌建设、开展城市形象提升、扩大文化传播等十大重点工程,其中,既“扬长”,力促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又有对学术文化欠缺、国际影响力不高等的“不避短”,勇于补齐文化短板,让城市文化生态更加丰富多彩,全面提升我市的文化软实力。

  1、叫响“深圳学派” 建设“公共智库”

  学术文化,是深圳的一个“短板”。深圳学术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不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齐全,学术力量较为分散,缺乏与国际国内学术文化对话的能力,文化软实力所需要的核心智慧资源不足。

  新期待

  《意见》提出了“深圳学派”引人关注。同时还有一个新词——“公共智库”,提出不仅要加强市社科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公共智库建设,同时要增设人文研究和咨询研究机构,形成与深圳城市发展相适应、面向国内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意见》把深圳放到当前国内国际新的竞争坐标下来审视,深圳迫切需要更多一流学术大师,更多学术力作,在国内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深圳学派”的声音。

  实举措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脑库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召开深圳国际学术年会。

  ●鼓励学术创新,支持原创学术成果的出版和发表,对重大学术成果给予重奖。

  ●完善激励机制,根据发展需要,全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奖改为两年一次。

  ●积极参与世界知识城市创建活动,制定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使深圳成为汇聚全球知识资源的枢纽。

  2、打造“深港一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

  深圳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宏伟目标,实施这一工程中,如何与香港密切合作?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在迈向国际知名品牌的道路上,如何助推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建设?

  新期待

  在《意见》的“加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工程”中,深圳提出将开展“深港合作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深度研究,形成深港共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将文博会办成国际知名品牌,也是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深圳将采取多种措施,树立国内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形象。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要打造“深港一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给两地居民实现文化共享带来新期许。

  实举措

  ●打造“深港一小时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动实现两地公共图书信息等文化资源共享。打造深港文化艺术展演票务服务平台,办好“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探索整合“深圳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香港艺术节”以及共办读书月等活动。

  ●以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文化品牌,力争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创作、数字内容、高端工艺美术、玩具等创意产业群方面取得突破。

  ●尽快出台关于把文博会办成国际知名品牌的政策措施,制定文博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三年阶段性目标,实施财税支持政策。

  ●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吸引更多港澳台企业参展文博会;利用国际展览联盟(UFI)平台,开拓东亚、欧美等更多国际分会场。

  3、参与“全球城市品牌指数”调查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在国内大名鼎鼎,但与诸多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较,在全球的知名度却还是比较低的。在各种国际知名调查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排行榜中,如“世界都会”、“全球城市品牌指数”等,深圳都榜上无名。

  新期待

  基于形象和品牌的城市发展战略,是世界先进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的一项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根据《意见》,我市将“加强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建设”,学习世界先进城市,从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开展城市形象和品牌全球推广两方面着手,提升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实举措

  ●结合2011年大运会等重大活动,深入挖掘并整合深圳城市文化资源,确定深圳城市形象标识,提炼城市品牌核心价值,提出城市品牌主题口号,提升深圳城市品牌价值。

  ●规范城市形象和品牌管理,积极参与“全球城市品牌指数(CBI)”调查,实施面向全球的城市品牌公关宣传计划。

  ●突出深圳“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品牌概念,积极与国际权威机构和国际主流媒体进行合作,刊登城市形象广告。

  ●开发好、利用好高交会、文博会等重大活动资源,将“国际友城艺术节”打造成国际文化品牌。

  ●对英文《深圳日报》进行扩版和增容,加强深圳新闻网、文鹏网等英文版网站建设,增强我市传媒的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4、实施“市民阅读推广计划”

  日前,文化部公布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深圳的市、区图书馆全部获评国家一级。近年来,我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市民的文化权利。然而,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深圳在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影剧院、音乐厅的数量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新期待

  《意见》提出,我市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建设,建立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内容。

  值得期待的是,我市将实施“市民阅读推广计划”,提高市民文化创造和消费能力。

  实举措

  ●开发深圳文化艺术地图系统、公共文化资源视频点播系统和深港文化票务系统。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

  ●扩大“深圳读书月”等十大文化品牌活动的社会效应,推动“周末”、“流动”、“高雅艺术”等三大公共文化服务系列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作。

  ●制定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使图书馆建设水平接近香港和发达国家城市。实施“市民阅读推广计划”和“市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提高市民阅读兴趣、艺术欣赏和创意能力,为城市文化发展培育新的创造者和消费者。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