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图片新闻

深圳BT峰会开幕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0-11-19 11:41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转存图片

  昨日上午,2020深圳BT(生物技术)产业领袖峰会开幕。本届峰会以“‘峰’在哪里——生物医药技术与安全”为主题,邀请了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家在内的80多位重要嘉宾,围绕生物技术“新风口”、生物安全治理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和分享。

新闻链接.gif

2020深圳BT(生物技术)产业领袖峰会开幕

  昨天上午,2020深圳BT(生物技术)产业领袖峰会(以下简称“BT产业领袖峰会”)在深正式开幕。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齐聚,共同展望粤港澳大湾区BT(生物技术)产业的崭新未来。开幕式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通过视频为大会致辞。副市长艾学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届峰会以“‘峰’在哪里——生物医药技术与安全”为主题,邀请了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家在内的80多位重要嘉宾,围绕生物技术“新风口”、生物安全治理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和分享,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领域再上新台阶,为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艾学峰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深圳已建成生物医药产业相关创新载体511家,形成了以南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双核心,其他片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跻身世界前沿。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增长达22.8%。下一步,深圳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在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生物安全治理等领域重点突破,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开幕式上,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及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同时发布。

专家学者纵论后疫情时代深圳医药创新与产业前瞻

2020深圳BT(生物技术)产业领袖峰会现场邀请嘉宾举行“峰”在哪里——深圳生物技术的下一个五年高端对话。

  在昨天开幕的2020深圳BT(生物技术)产业领袖峰会上,多位院士、学者和企业家聚首,纵论后疫情时代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产业前瞻,探讨深圳生物技术发展的“创新”与“合作”,为深圳打造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创新高地及生物产业发展策源地建言献策,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知识盛宴。

  生物技术发展安全意识应放首位

  一场新冠疫情,让生物安全走进了大众视野。在全球生物安全面临挑战下,深圳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深圳是一座创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作为的城市,在疫情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防控形势,深圳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全国作出了表率,深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但是对国内,也对国外作出了贡献。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表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变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引发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法律上的风险和伦理上的危机。“所以法律和技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既有的法律制度提出挑战,阻碍了技术的发展,需要法律进行相应的变革来推动促进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又需要法律加以规范、保障和引导。”

  申卫星认为,法律本身并不能够产生技术,也不能够治病,但是它可以确保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包括医疗和卫生技术创新在内的事业能够行稳致远。更重要的是生物技术跟其他技术并不一样,它有可能会引发生物武器的侵袭、生物多样化的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侵袭等等,“因此既要重视技术的发展,更要把安全的意识放在首位。未来的生物技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深圳是大有可为的。”

  申卫星表示,深圳应加大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鼓励和扶持自主研发创新,以及科技企业发展等多途径对生物安全工作给予相应的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从而促进和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

  紧抓湾区机遇鼓励企业加快转型

  “此次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给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创造了同台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局面,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表示,事实证明,在此次新冠肺炎的不同阶段,中医药学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作为经验医学,特别是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上市药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姚新生表示,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官、产、学、研”相互结合,保证产品质量,转变观念,清醒认识今后无论药品是什么形式,要想上市销售,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按照国际共识,通过科学研究达到有效、安全、新颖、稳定和可控五大基本条件。

  此外,开展中药产品防治疾病的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科学、有效的研究,政府要采取政策和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尽快转型,逐步成为创新研究的主体。“深圳要紧抓机遇,积极开展粤港澳多区域合作及国际合作,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不久的将来,我也计划在湾区建设一个国际中药学合作研究中心,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

  利用创新“基因” 将科学转化成产业

  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作为创新之都、科技之城,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一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

  “在中国的医药历史中,全球的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是在深圳诞生的,中国的第一个原创药也在深圳诞生,深圳未来要做什么呢?”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表示,医药产业是实体经济,因此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产业发展空间问题。此外,医药行业所需的人才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但目前深圳的人才涉及的领域还比较局限。

  “深圳制药行业发展较为落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深圳信立泰药业董事长、总经理叶宇翔认为,中国现代制药产业走过的周期还较短,前10年中国制药企业首要的任务不是创新,更多的是把产品质量做好,而随着产业发展,对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医药产业永恒的话题,深圳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很优秀的企业,但是整个产业的生态链还存在不少缺陷。”

  “我们提到创新首先想到的是科学驱动,虽然科学驱动是重要的,但在当下,数据驱动更值得思考。”复星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回爱民表示,在药物研发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机会去创新,深圳具有天然的优势,“怎么利用改革开放的土壤,有创业精神的科学家、企业家,利用‘创新’的这个基因,一方面重视原始的科学研发,另一方面加强转化,把科学转化成产业,转化成产品”。

微芯生物鲁先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支撑

  “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制度支撑。”在昨天举行的BT产业领袖峰会上,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博士发表了主题为“中国医药创新的突破与未来”的精彩演讲。

  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正在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鲁先平从中国原创新药研发的历史切入,介绍了上世纪初中国仿药为主、新药难以发展壮大的尴尬境地,“药品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但创新药的研发是市场配置失灵的领域”,这也是中国药企在当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痛点。

  鲁先平认为,随着2000年微芯生物在深圳创立、恒瑞在主板上市,中国医药创新正式跨越分水岭,开启转型升级之路。微芯生物原创新药的研发之路伴随、见证和促进了国家科技政策、药政法规、专利制度、市场监管以及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创新转型发展。2014年底西达本胺在中国获批,是我国原创药的里程碑。然而,鲁先平也提出,“生物医药产业要有质的改变,需要顶层设计的制度支撑”。2010年后,中国医药行业腾飞的时代到来,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生态链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走向多样化,但核心能力仍然缺乏。

  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推动开展了药政、医保、税收等多个方面的重大改革,比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药定义修改;成立医保局逐步解决统筹支付、药占比、辅助用药、定点药店、挂网与二次议价等最后一公里落地;肿瘤药品进口关税调整及临床急需药品增值税降低等。

  资本市场支持国家创新战略,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鲁先平表示,以深圳为例,资本市场对于深圳生物产业发展创新功不可没,科创板的设立,从制度上解决了创新型药企基于中国发展壮大的制约。“如果要问我们最大的获得感是什么?那就是解放了束缚研发的双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9年,微芯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一年来,公司面向全球开发的模式得以顺利推进实施,为未来产品在国际市场展现中国原创新药价值奠定基础。

  关于未来,鲁先平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他表示,目前医疗卫生体制与药品注册管理制度的改革已有很大提高和改善,但如何更合理地兼顾所有利益方,保障创新药企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让中国医药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满足中国老龄化需求,惠及更多全球患者,同时加强创新药物临床研究能力与加快中国药企的国际化步伐应成为行业所有参与者关注的重点。

推动我国医疗装备制造走向高端

  昨日,BT产业领袖峰会之高端医疗装备融合创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院士专家、行业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参会,共探医疗装备产业的最新前沿科技,推动我国医疗装备制造走向高端。

  据悉,论坛旨在推进“健康中国2030”“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致力于搭建交流学习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展示医疗装备产业的最新前沿科技,推动我国医疗装备制造走向高端,并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资源共聚,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进一步推动深圳医疗器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主席、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医疗健康保障是重大国家战略,高端医疗设备和器械是重大疾病诊疗的关键支撑和依靠。但因其技术门槛高、附加值高、自主研发难度大,我国此前长期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经历了“补课式”的发展过程后,我们已经有一批像迈瑞、联影这样的企业发展壮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

  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夏佳文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学思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张学记院士,分别围绕“人体自然力与医学管理”“重离子无创质量肿瘤技术”“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器件”“智能传感及纳米诊疗问题及进展”等主题,就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高端诊疗等领域开展深入研讨。

  深圳医疗器械制造不断迈向高端。据介绍,落户于深圳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今年4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是医疗器械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深圳市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优势基础,集聚产学研优势力量,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的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力争实现我国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在传承中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 中医药成BT产业领袖峰会关注热点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度高、成效显著。在2020深圳BT(生物技术)产业领袖峰会的监管政策改革论坛、中医药发展创新论坛上,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成为热点话题。从中药质量评价、中医药监管政策,到中药生产、经方创新研发,再到中药产业化发展等,多位来自医药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展开了多角度的精彩演讲和深入讨论。

  2020年版《中国药典》将于12月30日正式颁布实施。新版药典收载中药数量新增117种,达2711种。在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控制等方面,新版药典紧跟国际药品标准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质量标准控制的提升和强化。“药材好,药效才好。”国家药典委员会原秘书长张伟认为,新版药典夯实中药安全性标准研究及其限度制定的基础,引导规范化种植,强化源头治理,保证药材、饮片以及中成药的质量。他指出,在中药方面,新版药典加强中药材(饮片)33种禁用农残、真菌霉菌的控制,以及中药品内源性毒素成分药材的质量控制。建立专属性高的指标成分控制项目,体现中药炮制“生熟异治”传统特色,并基于研究建立了与临床疗效相关的成分含量控制。

  中医药产业正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行业共识。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中,医药的复杂性、与生俱来的缺陷等所引发对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探索和实践从未停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王铁杰表示,影响中药质量因素众多,质量参差不齐,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基于对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研究,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中药质量评价新模式,即化学信息、药效信息、计算机算法。

  “传统中医药延续几千年的关键在于安全性和有效性。”华润江中药业集团副总经理刘旭海认为,先进技术和制定标准是传统中药工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实施精准的过程控制,提升药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其中提升中药质量是关键环节。“取样不具代表性,滞后性,成分复杂与指标成分单一是中药生产质量的三大痛点。”他指出,可通过建立基于中医整体观、实时性、检测全覆盖为特点的监测方法与标准解决这三大痛点。“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检验不能提高质量。”在刘旭海看来,质量源于生产。质量控制必须在生产过程阶段,要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将现代化制药装备技术、在线监测技术以及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决策等应用到中药制造生产中。

  中药经典名方一直是历代医家进行方剂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模板。“源于证,基于病,拓于理,落于药。”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余伯阳表示,源于传统、基于现代、创新拓展是经方现代研究的发展理念。如何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方研发面临的挑战,可将组成药比例、组方优化作为切入点。他认为,“方-证-病”关联性研究是评价中药复方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触碰右侧展开